close

 

  「悲傷的故事成就好看的書。」
  這是還未成為阿米爾妻子的莎拉雅,對阿米爾說的話。阿米爾後來成為一名作家。

 

  《追風箏的孩子》於2003年出版,為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為故事背景,融入阿富汗重要事件,包括:蘇聯軍事入侵、阿富汗難民流亡美國及塔利班政權崛起等。最主要的,還是男主角阿米爾與他的童年僕人哈山,之間的故事。

 

  雖然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但此書開頭第一段,就已經令人驚艷:「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十二歲那年,一九七五年冬季一個嚴寒陰鬱的日子。我精確記得那一刻,我蹲伏在一睹崩榻的泥牆後面,偷偷望著結冰的小溪畔那條小徑。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省略)。此刻回首,我領悟到過去的二十六年,我依然偷偷望著那條荒無人跡的小徑。」

  我認為一本小說最重要的,就是「開頭」與「結尾」,你說不出為什麼,但你一看就知道這樣的開頭會是一本好的小說。一種遙遠的追溯,一種模糊的懸疑,一種男主角始終無法脫困的窘境。

 

  故事大體來說,阿米爾和哈山擁有一種似朋友似主僕的堅定情誼,在那設計精巧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真摯,卻參雜了阿米爾的嫉妒和哈山的卑微,衝突之處,又揉入了阿米爾對於父愛的渴望,而讓人物們最後決裂破散的,就是那只揚高又落低的風箏。阿米爾因戰爭逃往美國,看似不再交集,往事卻沒這麼輕易放過他們,阿米爾要面對的不只是贖罪,更是悄悄換了臉龐、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宿命。很多次,你都會因為故事的轉折與真相,感到衝擊。

 

  阿富汗,對於台灣來說,應該是遙遠又陌生的地方。然而,這部阿富汗小說卻風靡全球各地,之所以能夠如此,在於:阿富汗只是載體,它承載了小說的發生,但是主角間的情誼,無論是信任、猜忌、忠誠、愛或謊言,力量大到能跨越國家和族群,讓讀完的人都能有所感動、有所悲傷。

  對我來說,悲傷比較多。追到風箏的代價太大。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