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追完Netflix《模仿犯》,其實在觀看第一集時有些擔心,因為宮部美幸的原著非常厲害。戲劇無論是衷於小說或另闢世界,都有極大的風險與挑戰。可是《模仿犯》做到了,它不僅打破原著框架、融入台灣文化,甚至還成為近幾年我心目中最傑出的台劇之一(另一部是《茶金》)!
以下分享自己的觀察。
清明連假追完Netflix《模仿犯》,其實在觀看第一集時有些擔心,因為宮部美幸的原著非常厲害。戲劇無論是衷於小說或另闢世界,都有極大的風險與挑戰。可是《模仿犯》做到了,它不僅打破原著框架、融入台灣文化,甚至還成為近幾年我心目中最傑出的台劇之一(另一部是《茶金》)!
以下分享自己的觀察。
「跑步可以快到讓我拋開所有一切,慢到讓我聽到內心的聲音。」
我是在第一次飛往美國的飛機上,看了這部紀錄片,極地超馬選手陳彥博的《出發》。命運似的,《出發》成為這趟美國行的隱喻。我很感謝是在那個時刻遇見了《出發》,永生都不會忘記。
2017年電影宣傳一出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和印度僕人阿卜杜勒的強烈對比,就令人有些好奇,再加上這段故事算是野史,在阿卜杜勒過世多年後,發現他親筆寫的手札,進而改編書籍,後來才成為電影。
至親姐妹也無法共享愛。
這部片並非小說改拍,但《二姐妹的情人》與文學的關係在於:它講述的是德國文豪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與兩姊妹的三角戀情(流傳下來的一封情書,幾乎可以證實此事的真實性)。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於185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雖然距今一百多年,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影視作品的翻拍,讓他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
有些影視作品喜好重口味,讓包法利夫人幾乎與外遇情慾畫上等號,直到我看了2014年版本的電影《慾見包法利夫人》(中文片名又是一種錯誤暗示),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關於愛與心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