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196370437.jpg

清明連假追完Netflix《模仿犯》,其實在觀看第一集時有些擔心,因為宮部美幸的原著非常厲害。戲劇無論是衷於小說或另闢世界,都有極大的風險與挑戰。可是《模仿犯》做到了,它不僅打破原著框架、融入台灣文化,甚至還成為近幾年我心目中最傑出的台劇之一(另一部是《茶金》)!

以下分享自己的觀察。


#原著小說與改編戲劇的差別

兩者最大不同,是戲劇多了「檢察官」郭曉其這個角色,並將他拉至主角的位置,而這個設定極為重要。宮部美幸原本的寫法,是隨著不同部曲展露不同主角的視野(有受害者家屬、警察、記者、犯人),戲劇卻透過郭檢,將小說的全知觀點都收攏起來,不僅聚焦,也能流暢串連所有子故事。

主角定位了,勢必所有關聯都必須回到他身上,也因此戲劇不只重新拉線,亦額外增加故事線,像與胡允慧的前任關係,像因為辦案認識了路妍真而在電視台與犯人對峙等,都讓整起事件既緊密又複雜。

當然改編的細節還有許多,我想留給大家去探索,可以回頭讀一下宮部美幸的精彩原著。至於已經讀過原著的朋友,建議觀看戲劇時放下所有既定印象,讓它給予你驚喜。

小說閱讀心得在這邊>>>《模仿犯》上冊  http://bit.ly/2JxM5An  / 下冊 http://bit.ly/2QfbpMh

 

#戲劇成功的要素

改編成功了,落實在台灣這件事也十分成功。特別是馬義男作為廟公的設定(原著為豆腐店老闆),以尋常宮廟去探問信仰的衝突與包容,提高了討論層次。其他經營的細節,如服裝與道具,也都順利承接了日本作品的落地。

演員,無論主配角都很亮眼!但一定要說的是,吳慷仁的眼神,那是黑暗中宛如手電筒燈光的存在,吸引觀眾隨著他的眼睛去觀看去感受,無論看見的是失落恐懼憤怒或愛。

最後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戲裡的光影。導演張榮吉曾執導《逆光飛翔》,於是光影的美與細膩,想必是他拿手的,為《模仿犯》烘托出一種帶傷的氛圍。


#那些值得討論的議題

《模仿犯》對我來說不是「惡」的討論,而是人的心理層面的議題,包含:兒時創傷、自我認同、安全感、親子關係、自戀人格、愛,那些形塑了我們的言與行,於是了解自我、照顧自我,實在是好重要的課題。

還有,為了實現正義,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看看郭曉其就知道,除了在劇裡死去的人,他付出了最多最痛的代價。他失去愛人,失去理智,失去檢察官身份。大概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這一步吧。


#最後閒聊

找到三個自娛的彩蛋,其一,當胡允慧拿出卡帶錄音機、戴上耳機,我想著,下一秒是不是會播放伍佰的歌,然後就穿越至《想見你》的時空裡?

其二,郭曉其最後成為律師,突然覺得《模仿犯》其實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前傳?

其三,故事沒有帶出陳和平的成長背景,是不是可以參考《我願意》呢?(姚淳耀演瘋狂角色久了,心理狀態還好嗎?)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IG:iamnovelist https://www.instagram.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