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140607499.jpg

孤獨是什麼?


美國作家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說:「孤獨是當我們有機會得到他人的了解時,那個瞬間一閃而逝。」

駱以軍在電影《致親愛的孤獨者》表示:「相信我,十年後的你,二十年後的你,一定比現在,不那麼孤獨。」
 

蔣勳認為:「孤獨是跟自己在一起。」

而我的想像裡,孤獨可以是在漫天雪地裡一個人緩緩前行,孤獨也可以是眉頭緊皺、咬緊下唇,在書桌前試圖寫出真摯的句子。


孤獨有太多種樣貌,有的巨大,有的細微。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羅列了六種孤獨: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如同他書裡所提及的,台灣以儒家文化為本,概念常常是結論性的,少了思辨的過程。於是讀《孤獨六講》,會宛如寄居在蔣勳老師的腦袋裡,隨著思緒之河流動。它不會給予你答案,反而會問你更多問題,如此,你才真正「思考」起來。

因此,《孤獨六講》不需要閱讀性的結論,應該任人享受其中思緒流動的過程。如果搭配短篇小說集《因為孤獨的緣故》一起讀會更好,因為《孤獨六講》起初是為了宣傳小說而舉辦講座的演講收錄,我想小說裡、小說外的孤獨應是相輔相成。


以下節錄我讀來喜歡的段落:
 

【情慾孤獨】

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採取懷疑的態度。

生命真的有意義嗎?儒家文化一定強調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而言,存在是一種狀態,本質是存在以後慢慢找到的,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本質,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義說「存在先於本質」,必須先意識到存在的孤獨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質。


【語言孤獨】

人類的語言文字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發展,一端是發展成為「詩」,另一端就是發展為法律條文。


【革命孤獨】

唯有孤獨感會讓人相信烏托邦。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於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暴力孤獨】

absurd這個字,在西方存在主義裡經常被提出來,也就是所謂的荒謬,因為人的行為經常無法統一,荒謬指的是就是這個時候的行為與下一分鐘的行為無法連接的關係。


【思維孤獨】

那個哲學系朋友說的話也許會成真,台灣不會有哲學家,因為我們其實不太善於思辨,也很少有機會思辨。你不接受我的結論就變成我的敵人,演變成對立的狀況。

我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裡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一個思考者,它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它必須要先能夠忍受,它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

 

延伸閱讀

《十一種孤獨》https://bit.ly/326xzHX
《致親愛的孤獨者》http://bit.ly/2lufnW8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IG:iamnovelist https://www.instagram.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寫小說的人 的頭像
    寫小說的人

    寫小說的人,光風。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