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91168941.jpg


先不說《流》的來頭,它在日本第153屆直木獎,同時獲得九位重量級評審全部通過的肯定(評審包含我們所熟悉的東野圭吾和宮部美幸),更特別的是,作者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其實是位臺灣籍作家。(雖然五歲時跟隨父親移居日本,但他仍擁有台日雙語背景,筆名東山也是取自祖籍山東。)

但這些都不是我拿起這本書的原因,原因還是在於故事,故事串起了時代,串起了臺灣、大陸和日本。這三個地方曾經那麼緊緊相依過。由東山彰良來寫,令人特別期待,畢竟他可是祖籍大陸、出生臺灣、移居日本的經歷。


主角是位17歲少年,時間定錨在1975年的臺灣,小說開頭,他來自山東的祖父被人殺害。追緝真兇看似是小說主軸,其實主角所凝望的是,那個年代發展下的臺灣。透過他與祖父的互動,我們可以看見歷史:從日本入侵中國、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臺、反攻大陸的準備;再透過主角的視野,展開的是更近代的臺灣,流行黑道和碟仙,經歷聯考、當兵和失戀。

最後,26歲的他踏上山東的土地,繼續調查祖父之死,才發現原因源自祖父曾經於戰亂時期滅了一個村莊。說也說不清呀,那些年,誰殺了誰,都是因為戰爭、都是因為時代,生存或死亡,每一刻都在考驗人的良善與是非。


這本書,本來是東山彰良以日文寫給日本讀者看的書,分享他所看見的臺灣,所以偶爾會出現說明的口吻,再加上這種無法親自參與的大時代格局的設定,可以體會作者肯定下了許多功夫,將重大事件一一編織進小說當中,但也因此,難免會讀出一些縫隙,在縫隙裡,讀者無法與主角的思緒緊緊貼合,因為會感受出這個部分是作者的想像而非真實體驗。就像魔術露出破綻一樣。

不過,這樣的縫隙,以那樣的格局、以作者的背景,絕對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我們都離那個年代越來越遠,要完全無縫隙地呈現歷史氛圍,實在困難。何況是長期居住在日本的東山彰良?他想要記錄歷史的真心和勇氣,已經遠遠贏過小說的縫隙。
 

反過來說,我們臺灣新生代的作家,是否也有同樣的心情,想要重現這塊土地早期的故事,或是記錄這塊土地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呢?

希望有一天,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作家。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IG:iamnovelist https://www.instagram.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