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92479490.jpg

在看這一篇之前,請先延伸閱讀:《模仿犯》創造的是「真正的惡」。(上)https://ppt.cc/flFK4x 。由於第二部曲橫跨上下冊,這裡從下冊開始說起,並且會有不得不的劇透喔


《模仿犯》第二部曲概要

就在栗橋浩美和平以為所有人都迷失在他們製造的海市蜃樓裡,擁有視覺障礙的高井和明卻看出了真相(所以,才有人說,心比眼睛更能看出真正重要的事物)。在三人的角力裡,精神慢慢失控的栗橋浩美,已經不確定該聽從偶像和平,還是一直以來承受他欺負的高井和明。然而,栗橋浩美高井和明在載著屍體的車禍中一同死去,被媒體認定兇手就是他們兩人。


《模仿犯》第三部曲概要

在車禍之後,高井和明被誤會是兇手之一,妹妹高井由美子想試圖翻案,因而認識文字工作者前畑滋子與哥哥的同學網川浩一。我覺得,最毛骨悚然的是,網川浩一在第二部曲的名字是和平(暱稱)!於是,網川浩一利用高井由美子,不僅在大眾面前塑造好青年的形象,甚至出了一本書,裡頭的觀點是認為犯人另有其人。直到與前畑滋子在電視節目一起談論事件,前畑滋子故意激怒他,他才承認自己就是事件的連續殺人犯。


故事為何取名「模仿犯」?

這本小說的命名,非常高深,在我原本的猜想下,以為事件結束後會出現模仿犯而增加辦案的困難。然而,這三個字其實是破案的關鍵:前畑滋子認為犯人會對犯罪的獨創性感到驕傲,刻意說他是抄襲某本國外小說的情節,是一位「模仿犯」,導致網川浩一失控地說自己是原創,才揭露了真相。


小說精彩在於全知觀點

讀《模仿犯》時,真的會一頁接著一頁,翻到停不下來,偏偏它的厚度之厚,讀者還是必須停下休息,但是那一星期腦子大概都會陷在劇情裡。

我認為,小說如此精彩,是因為宮部美幸於敘述上鎖定幾個重點人物,採用全知觀點:讀者可以在某段時間,十分清楚該人物的心理狀態和發生事件。我們可以一下跟著受害者家屬有馬義男,感受焦慮和害怕,也可以跟著警官武上悅郎,蒐集證據、思考犯人是誰。我們可以是犯人,也可以是任何一個重要角色。

於是,三部曲的層次是這樣的:第一部曲,聚焦在受害者家屬和刑警,究竟誰是兇手?第二部曲,聚焦在犯人,他為什麼要犯下這些犯罪?第三部曲,聚焦在第三者(如媒體和社會大眾),如何才能判別真假、揭露真相?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相通性

這兩部作品的相似處在於:它帶領讀者以多元的視野去理解事件的發生。

《模仿犯》寫於2001年,在那時候,宮部美幸已經嘗試以宏觀的角度,看待這樣的社會議題,比起《我們與惡的距離》,《模仿犯》延伸出更多方向,包含犯人動機背後的成長脈絡、冤案的可能性、刻板印象的荒謬、警方辦案的歧異、潛藏在日本社會底下的黑色暗流等等。

 

期望我們都能從中理解人性。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IG:iamnovelist https://www.instagram.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