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77930498.jpg

「一個多風的下午,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便轉身放步離去。他直未再轉頭,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


《家變》出版於1973年,作家王文興每日只寫30字,共耗時7年才完成。在台灣文學史上,這是一本充滿爭議的長篇小說,舉凡文字、內容、形式,都與當時的文學大有不同。

王文興以他8歲至27歲的成長居所,也就是現今位於台北古亭的紀州庵為《家變》場景,描述父親離家出走後,兒子尋訪的過程,從回憶中追溯父母子三人間情感之轉變,家的分崩離析。同時,他也紀錄了早期台北的生活樣貌。
 

書中採用兩個時空交錯穿插,A~O的段落為「現在,父親離家,兒子尋人」;1~157的段落為「兒子毛毛從小至大的家庭回憶」。

《家變》不似講求明確故事節奏的小說,沒有真正影響結果的事件,而是將日常生活中造成衝突的小石子,緩慢拾起,造就一齣以時間為主角的紀錄片,靜看時間如何改變一個人、一個家,無形得讓人猛然回神才驚覺崩壞如此。


年幼的毛毛,非常喜愛、崇敬父母,認為他們無所不能,甚至光想像他們將來的死去就淚流不已;中期,他已然開始感覺幻滅,討厭他們窮酸、低俗的行為;而到成年之後,白天他打從心裡看不起父親,對他們責備怒罵,然而入夜睡前又對自己的粗暴懊悔,望著明日能對父親再好一點。

這是我讀著心驚的原因之一。當毛毛越長越大,他手中的權力也越大後,漸漸成為家中說話可以大聲之人,父與子地位的轉移明顯可見。難道毛毛不愛父親嗎?不,他愛呀,愛多深,恨就多深,他的憤怒會不會來自面對父親日益老態的無力和恐懼呢?那樣子將愛擰得彆扭的毛毛,不就是你我嗎?


後來,毛毛的父親在小說結尾依舊沒有返家。

「時間過去了有幾幾及兩年之久。是一個父親仍然是還沒有回來。然而在范曄的現在的家庭裏邊他和他之媽媽兩個人簡單的共相住在一起生活似乎是要比他們從前的生活較比起來髣髴還要更加愉快些。關之乎隔不久他應該在外去尋所他的父親的安排及計畫,這一個做兒子的他幾乎可以說都已經就要忘記掉了。」

這是讀著心驚的原因之二。原來父親是可以這樣被遺忘的?若要為毛毛辯駁,大概是如此他就不用再當那位擰著扭曲之愛的兒子了吧。我也只能以此善意的解讀,來安慰自己觀看「家變」的悲嘆。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IG:iamnovelist https://www.instagram.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