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24887042.jpg

「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節錄)

在翻開《麥田捕手》之前,我對它的印象只有:據說是一本髒話很多的經典文學。實際讀過便覺得那些都是無傷大雅的語助詞,他媽的、混帳、窩囊廢,真實表達了青少年與生俱來的憤恨。


#先來一點點介紹

美國作家沙林傑(J. D. Salinger) 於1951年出版的《麥田捕手》,由於描寫青少年叛逆行徑太過傳神(如:逃學、吸菸、喝酒),曾被列為禁書,如今依舊是深具影響力之作。它說的故事很簡單,十六歲男主角霍爾頓被學校退學後,一路遊蕩至紐約,兩天內的經歷。

然而,霍爾頓的人物塑造卻很複雜。喜歡說謊誇大、滿嘴髒話、對大部分的人事物都有所埋怨,其實若看得仔細些,敏感純真、溫柔感性亦是他的個性。這證明了,他確實被夾迫於「大人與孩童」、「世俗與純真」之間。


#與大人和世界對抗

就像不想成為大人、坐在辦公室的《彼得潘》一樣,霍爾頓也對成為大人充滿絕望厭煩:「在我進大學以後,就不會有什麼好地方可以去了。到那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啦。我們得拿著公事包之類的東西坐電梯下樓。我得去坐辦公桌,賺很多錢,搭計程車或者麥迪遜大道上的公共汽車去上班,看報紙,天天打橋牌,上電影院,看很多混帳短片、廣告和新聞片,新聞片,我的老天爺。」

他也像《阿拉斯加之死》的克里斯,內心敏感纖細,書裡提到討厭裝模作樣的他,認為人們出人頭地時,就只想買一輛凱迪拉克,而擁有一輛嶄新汽車後,又會馬上想要獲得更新的汽車。他們都感受到這個世界同時擁有美與殘酷,而決定出走遠離。


#內心最大的溫柔

彷彿是對成人世界的反抗,書裡出現的多個角色中,他打從心底只喜歡他的小妹斐琳和死去的弟弟凱立,他們都還是尚未社會化的孩子。對他來說,那多像稀有珍貴的晨光,值得守護,讓它永遠不改變。

「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個小孩,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就是霍爾頓內心最大的溫柔。明白自己無法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至少也要成為麥田的守望者,守護他們不被這個世界同化與摧毀。被退學了又如何?這樣的霍爾頓,肯定比「裝模作樣」的大人偉大多了。

 

#小說家的參考筆記

Ÿ以第一人稱視角,透過充分展現個性的語氣,成功打造印象深刻、生動如真的主角霍爾頓。

Ÿ第一人稱容易掉入作者的慣性,要留意主角應有自己的特色與個性,千萬不要只是作者的替身。

Ÿ故事時間只經過兩天,卻能成為一部小說,必須不斷塑造事件與人物,描寫深入。

 

#延伸閱讀 #青少年與世界的對抗

《彼得潘》http://bit.ly/2oRC74h
《阿拉斯加之死》https://goo.gl/ERzh1p

《巧克力戰爭》https://goo.gl/dkhVyo
《超越巧克力戰爭》https://goo.gl/VtWtvy

 

FB:寫小說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IamNOVELIST
IG:iamnovelist https://www.instagram.com/iamnovelist/

 

 

arrow
arrow

    寫小說的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